|
|
|
| |
| | 分中心畅通校企“转移通道” 促进专利落地转化 | |
为畅通创新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沟通衔接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。今年以来,湖南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益阳分中心搭建对接平台,举办各类“双高”对接会5场,引进长沙学院等5所高校院所的161项转移专利技术,为59家企业提供了创新要素资源。
一是赋能产业发展。今年以来,分中心围绕PCB、新材料、船舶产业、现代农业等新型产业举办“双高”对接,将高校院所专利技术成果“引向货架”,供创新主体选择应用。如在武汉理工大学与沅江市船舶产业“双高”对接会上,武汉理工大学杨琨教授团队发布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“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”等10项成果和“基于磨粒视频图像在线分析的流道装置”等9项专利技术,分别与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20家船舶制造企业对接。
二是激活创新资源。分中心打通“资源-需求-转化”链路,把征集的专利技术精准推送企业,59项专利通过转让、产学研合作等路径,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,助力解决产品研发痛点、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,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。如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双季稻“一改多效”栽培技术,分中心组织供需双方开展对接,赫山区劲松家庭农场试种“中科发早粳1号”、“西子3号”品种100亩,早稻品种口感好,出米率高,实测亩产突破1000—1200斤,出米率达70%,每亩收入比原来提高150元。
三是完善服务生态。为有效推动供给和需求在企业层面的精准对接,我们把对接会开到园区,先后在益阳高新区、沅江高新区、长春经开区等园区举办“双高”对接会,便利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。同时,分中心作为“桥梁”——整合高校供给、企业需求、政策支持等资源,构建从专利筛选到转化落地的服务链条。如我们编辑出版《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汇编》,汇集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11所高校的116项专利技术,分发到企业等创新主体,持续为益阳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,注入新动能。(鲁浩)
| | | 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 | |
|
|
|